宜昌塑料滑托板哪里有賣【塑料滑托板】?采購塑料滑托板,選擇宜昌塑料滑托板本地工廠奧立包裝.十年老廠專業生產銷售各種宜昌塑料滑托板塑料滑托板.
文/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周道許
一、《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報告(2022)》出版背景和意義
“專精特新”是指中小企業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征。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有利于增強經濟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產業生態,推進補鏈延鏈優鏈強鏈,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帶動地方產業升級。有利于實現制造業強國戰略,將“中國制造”逐步轉變為“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
為了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領導下,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精特新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等機構,于2021年10月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專項研究課題組”。
近日,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了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報告(2022)》。這是目前國內第一部系統解讀專精特新企業最新政策的全景式、全流程的教科書式輔導書。
二、《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報告(2022)》主要內容解讀
《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報告(2022)》緊緊圍繞“什么是專精特新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企業有哪些政策支持”、“怎么成為專精特新企業”、以及“金融如何支持專精特新”等四大主線,對中國中小企業加入“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行列進行了全景式、全流程的教科書式輔導,同時也為地方政府打造“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集群提供了路線圖和行動指南。本書對中小企業、地方政府、各地開發區等推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第一,什么是專精特新企業。
(一)專精特新企業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從內因來看,我國中小企業規模龐大、貢獻突出,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但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去杠桿、去產能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中小企業作為制造業產業鏈中的重要參與者,對市場需求反應靈敏。我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通過扶持專精特新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服務“雙循環”格局的重要舉措。
從外因來看,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外部環境動蕩。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受全球經濟下行、疫情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貿易摩擦加劇。高新科技發展遭遇“卡脖子”,我國在以些核心、關鍵領域還受制于人。“卡脖子”問題的本質是“技術壟斷”,體現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一些產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這不僅制約了產業升級和發展,也卡住了國家經濟的“命脈”。
2.定義內涵
專精特新,即“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工業企業。“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底蘊是科技實力。
“專精特新”有多層含義:第一,“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的新國策。第二,“專精特新”符合波特的競爭戰略中的兩個戰略,也就是“聚焦戰略”(專精)和“差異化戰略”(特新),而且是兩者的高度結合。第三,“專精特新”是一個宏大的梯度培育體系,是在國務院中小企業促進發展領導小組親自指揮下,由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大力建設的“百十萬千”工程。包括四個層次的企業:在2025年之前,培育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萬家工信部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1000家單項冠軍。
3.建設目標
“專精特新”政策的目標是促進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一是采用專項技術或工藝通過專業化生產制造的專用性強、專業特點明顯、市場專業性強的精致性產品,即意味著企業要專注細分市場。二是生產具有地域特點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三是依靠自主創新、轉化科技成果、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研制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二)專精特新企業的分類方法
1.創新型企業梯次
在“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安排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建立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創新性企業梯次,主要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創新管理和文化整體技術水平在同行業居于先進地位,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和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
(2)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則是企業中的佼佼者,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擁有各自的“獨門絕技”,其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聚焦核心主業,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在產業鏈上具備一定的話語權。
(3)專精特新“小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4)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是指長期專注于制造業某些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業。
2.行業分類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導產品應優先聚焦制造業短板弱項,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所列重點領域,從事細分產品市場屬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或符合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域;或屬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產品;或圍繞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攻關;或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根據《工業“四基”發展目錄(2016年版)》,專精特新發展方向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并著力突破工業“四基”發展瓶頸。
其中2025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域,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工業“四基”,指的是: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
(三)專精特新企業的意義
專精特新企業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發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專精特新是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實踐證明,每當經濟遇到困難,市場主體多、發展好的地方,往往是專精特新企業生長發育較好的地方,其經濟更有活力和韌性。要支持制造業企業創新升級、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發展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專精特新企業是加快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競爭力是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就是要增強中小企業的內生動力、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進而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形成戰略支撐作用。
專精特新企業是加快產業鏈韌性鍛造的重要環節。產業鏈的韌性,當理解為在應對內外部沖擊時,產業鏈所具有防止斷裂甚至化危為機、實現更新升級的能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銜接生產鏈的斷點、增強產業鏈韌性、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
專精特新企業是加快產融協同的重點。要堅持政、企、金合作,發揮多元化、多層次金融體系功能作用,加強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聯動,將用好現有政策工具與加強金融創新相結合,形成面向專精特新企業的長期穩定投入機制,從標準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三方面完善科技、產業、金融等產融合作基礎,加快產融協同。
專精特新企業是加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專精特新企業在中國廣大中小企業中承擔著創新發展的排頭兵責任,綠色低碳、保護環境發展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國家在認定和發布支持措施中,都把綠色發展作為必要前提條件予以強調。專精特新企業的行動將向全世界展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擔當。
第二,成為專精特新企業有哪些政策支持。
2000年3月原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司長衛東首次提出“專精特新”概念;2011年,“專精特新”一詞首次在中央政策中被提及。截止目前,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已經走過了11年的歷程。這期間,特別是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相繼出臺諸多的支持、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本章將從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對政府扶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政策進行介紹。
(一)中央專精特新政策
1.中央專精特新政策的提出
“專精特新”的概念在我國由來已久,2000年3月,原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司長衛東發表的文章,《中小企業有四條可行之路:專精特新》首先提及了“專精特新”一詞。而最早在中央政策中被提到是在2011年工信部發布的《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和《“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工信部規〔2011〕434號)中。
之后,關于“專精特新”的相關政策,在過去幾年里一直都有出臺。但是,很少被非專業人士關注。進入2021年,國家政策的頻頻發布加上九月份國家領導人宣布推出北交所,“專精特新”的概念瞬間走進大眾的視線,引起各方關注。
2013年,工信部出臺《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企業〔2013〕264號),明確了專精特新的內涵和工作部署,這是首個專門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政策文件。
2016年,七部委聯合印發《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提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是首次在官方政策中將“專精特新”和“小巨人”兩詞放在一起,從這份文件開始,“專精特新小巨人”成為一個專門的指向和體系。
2018年,工信部發布的《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廳企業函〔2018〕381號),首次提出要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政策目標在于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其在創新能力、國際市場開拓、經營管理水平、智能轉型等方面得到提升發展。
此后,工信部在2019-2021年公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
2.中央專精特新政策的重點強調
2021年,是扶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政策年,中央重要政策文件和會議部署中多次強調“專精特新”這四個字。加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發展戰略高度。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2021年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專精特新,并將之與“補鏈強鏈”、“卡脖子”聯系到一起。
2021年7月,六部委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分類制定完善遴選標準,選出“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標桿。這一文件明確了“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這一梯度培育結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2021年11月,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為”專精特新“企業辦實事清單》,從10個方面推出31條具體措施。
而讓“專精特新”真正走入大眾視野的還是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亮相。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開市,北交所設立的三個目標之一即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形成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合格投資者踴躍參與、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的良性市場生態”。為科技創新型的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途徑[1]。
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百十萬千”的培育目標:“十四五”時期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千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中央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扶持主要集中在四大方向:一、提供資金支持。二、加大創新投入,實現重點產業領域“補短板”和“鍛長板”。三、推進智能制造,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并通過工業設計促進提品質和創品牌。四、加快上市步伐,加強國際合作,進一步增強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能力[2]。
(二)地方專精特新政策
1.各省份專精特新扶持政策概況
在地方層面,全國各省份也相繼開展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工作。2005年遼寧省率先在全國發布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技術認定暫行辦法》,對專精特新的概念進行了定義。2006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3]。
2011年,上海經信部門發布《關于加快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培育“戰略專一化、研發精深化、產品特色化、業態新型化”的中小企業。此后又發布相應標準,包括營收增長率、細分領域排名、專利、R